郑州热线

古人是这样设计“十二时辰”的,非常精妙

分享到:
 2019-10-17 13:39:16 来源: 阅读:1G0

我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,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这就是“十二时辰”;并以十二地支来为它们命名,分别是:

子时(23~1点),丑时(1~3点),寅时(3~5点),卯时(5~7点),辰时(7~9点),巳时(9~11点),午时(11~13点),未时(13~15点),申时(15~17点),酉时(17~19点),戌时(19~21点),亥时(21~23点)。

十二时辰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独创,其形成历史悠久,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,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。

古人是这样设计“十二时辰”的,非常精妙

过去有一种说法,认为古人是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。比如子时是夜半23点至次日凌晨1点,乃鼠类出没频繁的时间,所以就以“子鼠”来命名该时辰;丑时是凌晨1点至3点,农家会起身给耕牛喂夜草,所以就以“丑牛”来命名该时辰,等等。

不难看出,这是后世一种附会的说法。老鼠在23~1点活动频繁,难道在之前或之后的时辰活动就不频繁?俗话说“马无夜草不肥”,可见古人也要给马喂夜草,那1~3点何不用“午马”来命名?

古人是这样设计“十二时辰”的,非常精妙

据学者研究,十二地支起源极早,应早于十二生肖,它的真正来源是古天文概念“十二辰”,是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。

而将一天划分为几个时段(即纪时的开始),也由来久远。最初不见得就是划分为12个时段。比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就记载了古人通过太阳的周日旅程,将一天划分成了15个时段:晨明、朏明、旦明、蚤食、宴食、隅中、正中、小还、时、大还、高舂、下舂、悬车、黄昏、定昏。

不过,将一天划分为大致等长的12个时段,也早在西汉以前就有了。汉代将它们命名为: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

用十二地支来系统地命名则是稍晚的事。从文献记载来看,直到《南齐书·天文志》才开始有子时、丑时、亥时的记录。

古人是这样设计“十二时辰”的,非常精妙

不论是将一天划分为15个还是12个时段,古人都主要是通过对天象的观测,尤其是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归纳总结的。

古天文有三派:宣夜派、浑天派和盖天派。其观测方法各不相同,例如,浑天派是假想人站在天外来观测天象,而盖天派则是人站在天内地平上来观测天象,所以它只能看地平以上半面,对地平以下半面,则正立而待之,等下半面转到地平以上再观察。这就是周天360度。

来看下面这张图:

古人是这样设计“十二时辰”的,非常精妙

卯酉位的连线所示即为地平,从方位来看,卯位为正东方,从时间来看,卯时为5~7点,太阳基本在这个时段从东方地平升起;酉位为正西方,酉时为17~19点,太阳基本在这个时段从西方地平落下。这是上半周天,以日中为午。而下半周天则以夜半为子,合昼夜之数乃成整个周天。

可见,古人的安排和设计不是凭空而来的,而是源于“天地之道”,是非常精妙的!

(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“古今神秘文化”!)


推荐阅读:叶紫网

文章评价COMMENT

还可以输入2000个字

暂无网友的评论

意见反馈

×
J